藍色憂鬱

藍色憂鬱

作者:小曾

在英文中,當人們悲傷時,會說「感覺藍調(feeling blue)」。為什麼「藍調」是悲傷的同義詞呢?

有人說「感覺藍調」一詞來自於船艦掛藍旗的傳統,當船長或其他船上人員死亡時,船隻返回本港時會掛藍旗,並沿著整個船體畫條藍帶。「藍調」的另一個說法源自於非洲的靛藍習俗,許多西非文化在喪親儀式中,悼念者的服裝被染成靛藍色以表示痛苦。靛藍代表的痛苦在美國轉化為非洲奴隸在南方棉花園工作唱的歌稱為「藍調」。也有人説是跟畢卡索有關係,畢卡索早期的作品常是鮮明的色彩;但後來某一段時期,因為他一位好友自殺身亡,他的作品使用了大量的藍色,呈現憂鬱的色彩。由於畢卡索的名氣,後來人們將藍色視為憂鬱的表徵。

在心理科學雜誌(Psychological Science)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指出情緒可能會影響感受色彩的視覺過程。在此研究中發現觀看悲傷影片的參與者比起觀看有趣影片的參與者在識別藍黃色光譜中的顏色方面較不準確。這可能是「感覺藍調」的原因嗎?你認為呢?

提到藍色憂鬱是因為很多人把藍色憂鬱視同黑色憂鬱(Dark Depression亦即臨床憂鬱症ClinicalDepression)。前者通常是因環境不順而悲傷,後者則是所謂的憂鬱症,是由於腦介質不平衡所致。就像第二型糖尿病是因為高血糖,而高血糖是由於胰島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損,或兩者兼有而引起。糖尿病須以藥物治療,憂鬱症也是如此。若是以為憂鬱症患者把事情看開點,出去走走,曬曬太陽就沒事,那就是把兩者誤當是一回事了。

憂鬱症,雖然有共通的症狀,但是不同的年齡、性別與社經狀況等等,可能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因此常讓病人、親友、老師,甚至一般醫師,都無法明確地指出問題到底在哪。

坊間與網站有許多有關憂鬱症的書籍刊物,論及常見的症狀、原因、類別、治療及預防等。對憂鬱症有興趣的人請參閲相關書物或請教專業醫護人員。在此分享所閱讀的有關憂鬱症的文章以及憂鬱症患者本身的陳述,是希望能讓我們大家對憂鬱症多了解一些。

提到精神疾病,不能不知道威廉·克萊爾·門寧格(William Claire Menninger,October 15, 1899-September 6, 1966)、他的父親查爾斯·弗雷德里克·門寧格(Charles Frederick Menninger,July 11,1862-November 28,1953)以及他的哥哥卡爾·奧古斯特斯·門寧格(Karl AugustusMenninger,July 22, 1893-July 18, 1990)在美國的成就。他們在1930 年代就已經開始專注於精神病學,這在美國當時還是很新的領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威廉·克萊爾·門寧格被任命為美國陸軍外科醫生精神病學顧問處處長。其間他所主持的委員會編制了醫療203號文件(Medical 203),這是對美國現有精神障礙分類的重大修訂,且被所有軍隊採用。戰爭結束後,該文件強烈影響了1949年發表的「國際疾病統計分類法」精神障礙部分。並且影響了在1952年出版的第一部《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

門寧格基金會 (MenningerFoundation)成立於1919年,由門寧格家族在堪薩斯州的托皮卡(Topeka)建立,基金會由診所、療養院和精神病學院組成。這是第一群精神病學實施的代表。查爾斯·弗雷德里克·門寧格博士說:「我們的願景是有更好的藥物和更好的世界」。門寧格診所在2003年搬到了德州休斯顿。 

門寧格精神病學院培訓專業人員整合醫學、心理動力學、身心發展和家庭,以患者的整體健康為重點,來符合患者身體、情感和社會的需求。有興趣的人可閱讀威廉·克萊爾·門寧格的作品選 《活在困擾的世界》。若想獲得更多的訊息,可查看門寧格基金會以了解他們多年來在心理健康領域的工作。

在網站看了吉牡・史迪策爾(Jim Stitzel)於2018年十二月中寫的文章「停止對精神病患說的3種令人心痛的話」。他是基於自己的經驗以及所聽到的而寫下的。其實不只是這三種話,但他以此為例,目的是要避免人們對精神病患造成進一步的傷害。他也提到他不是要讓說過這些話的人感到內疚而是要幫助人們理解這些話是無益的。這些話只會增加精神病患已有的內疚感,讓他們感到軟弱或認為自己是所愛的人的負擔。應該要將心比心,想想我們說的話可能對這些已在掙扎的人產生的影響。也許在這樣做的過程中,會產生同理心,能感受到精神病患無法擺脫精神病的感覺,因而更能理解他們並幫助他們。(註:史迪策爾文章内容中所提的精神病主要是以憂鬱症為例。)

1. 這一切都是你自己腦袋裡想的。

這個基本上是否認精神病的存在,認為是懶惰或可怕人物之類的藉口。這是最苛刻也最令人心痛的說法,因為它不正視精神病是一個真正的疾病問題。

2. 你有沒有試過祈禱/靜坐冥想/瑜伽/(或任何其它的方法)?

許多精神病患都尋求幫助(有更多人沒有並且繼續在沉默中受苦)。問題在於即使診斷相同,每個人的經歷也是獨一無二的。症狀的嚴重性,因患者的大腦和身體的生理特徵而異,選擇的健康之路也就因人不同。有人尋求藥物、身體活動或宗教或數管齊下;別人則可能選擇完全不同的方式。除此之外,自己本身的治療方法也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需要改變藥物、改變生活方式等等。

3. 你只要堅強就可以撐過去了。

這個言論是因為人們認為精神病與生活中的「正常」抑鬱、焦慮和恐懼相似。沒錯,一般「正常」的情況可能知道問題所在。一旦採取了適當的措施,這種與生活相關的大部分壓力和情緒就會消失,受到這種情況影響的人就可以重新過自己的生活;然而精神病並不是這樣。精神病患有面對困難或痛苦的相同情緒,但卻沒有造成如此的生活情況。不知問題所在,就無法解決。沒有任何理由,只有令人痛苦的絕望。自己處於黑暗之中沒有光明,沒有任何緩解的跡象。生活是如此的絕望,奮戰只會讓自己感到痛苦並延長痛苦。要堅強撐過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 

美國文學評論家與小說作家達芙妮•梅爾金(Daphne Merkin)在2017年二月根據自己的經歷出了一本書《接近於快樂:憂鬱症的省思》。她提到自己活在憂鬱症中,有時難以接受憂鬱症是種疾病,而不是個人的失敗。但閱讀別人描述他們的詳細病情,體驗同理心,一路走來和很多人分享經驗後,終於能讓自己不再跟自己過不去。

有書評家認為這是憂鬱症患者描寫自己活在憂鬱症中的最好的書之一。憂鬱症不是道德失敗但卻是具有潛在致命性的疾病,還會影響個人生活的各個領域。能有一個好作家描述這種詳細病情,是很好的貢獻。梅爾金毫無保留地描寫她終身與憂鬱症的掙扎- 她曾和很多醫師做過很多治療,在精神科醫院短期和長期的住院、各種藥物的嘗試,還有和自殺念頭的抗爭,甚至如今到了六十多歲還是如此。梅爾金希望她能幫助經歷類似感覺的人去尋求協助,不要重蹈她曾做過的負面行為。

梅爾金知道自己的問題是什麽。她不再活在過去,而是勇敢向前行,這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特別是造成她痛苦的原因並未消失,她知道黑色的陰霾會有再現的一天。甚至在她最黑暗的日子,她以她的毅力及能力用寫作來説明自己,這是值得佩服的。

也曾看了一篇文章提到一項發表在轉換精神病學雜誌(Translational Psychiatry)的調查,這個數據是根據美國2009年至2014年100,000名兒童參加全國藥物使用與健康調查(National Surveyof Drug Use and Health)面對面的訪談紀錄。 

這個調查發現許多兒童的憂鬱症似乎早在11歲就開始。當他們到17歲時,分析發現,13.6%的男孩和36.1%的女孩有過憂鬱症或正患有憂鬱症。這些數字高於以前的估計。而了解憂鬱症的風險極為重要,因為憂鬱症與學校、人際關係和自殺的這些嚴重問題有緊密關聯。

一直到1980年代,青少年還被認為是不成熟,無法體驗這種成年人的痛苦。現今大多數科學家承認4歲或5歲的小孩子是可能會有憂鬱症的。憂鬱症通常被認為是家長必須在少年狂飆時期開始注意的問題,而這個調查告訴我們憂鬱症有可能在這之前就發生,因而認知到兒童有可能會患憂鬱症也是很重要的。

2019 March Issue! 2019年德州首府新闻三月刊上线啦!

2019 March Issue! 2019年德州首府新闻三月刊上线啦!

一個業餘殺手的告白 (五)

一個業餘殺手的告白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