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认识自己,是一生的功课

【主编推荐】认识自己,是一生的功课

前言

大概因为身在奥斯汀硅丘,我所认识的亚洲人从事最多的行业就是工程师,大多数朋友都是本科,研究生上完就直接进了大公司工作。作为一个文科生,我 一直对学科技类的人有种敬佩之心,那是我完全不擅长的领域。

对于亚洲人来说,在美国从事任何一个行业,走到企业管理层面的位置都是件难事。站在“米”字路口,哪一边才能走向上坡路?山顶的那个位置意味着什么?面临职场的困惑,何去何从? 如果你需要的是一本无懈可击的职场攻略,抱歉,这里没有。

L先生接受我的采访

我爱坐下来听听别人的故事,对我来说,那些故事里蕴藏的经验,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每个人的人生路都不尽相同,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后,提高对自我的认知,这是走向成熟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看到很多刚毕业的学生或是已经工作一阵子的人,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和未来少不了有些迷茫。为此,我采访了奥斯汀一家科技公司的senior manager,希望通过他的亲身经历为大家带来一点启发。

说起L先生,我认识他很久了,他笑起来非常爽朗,而在生活中为人低调。 和L先生聊天是一个很舒服的过程,他走过很多地方,工作转换了多次,人生经历相对丰富。每次和他见面聊天后,都觉得从他身上学到来很多东西,尤其是看问题的角度和对人生的态度。

职业里程碑

对所有职场人来说,回看走过的路是非常重要的。

L先生说,在他二十年的职场生涯里,有三次重要的里程碑。每经过一个里程碑,他认知自己更深一点,事业上的前进方向就更明确一点。

里程碑一:康奈尔高材生“落跑”华尔街  重返哥伦比亚校园“回炉重造”。

L先生12岁来到美国纽约,本科毕业于康奈尔大学,起初主攻计算机专业,之后转到电子工程专业,而最后毕业于数学专业。

他顶着名校毕业生的光环成为了一名Junior Trader,在毕业后进入华尔街高盛工作,当时的年薪大概有40万美金左右。对很多人来说,这样的工作可能是毕生梦寐以求。

领着不菲的年薪,工作光鲜体面的L先生却陷入了迷茫期。工作压力让他感觉透不过气。

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7点到达公司,从开市一直交易到闭市,有时候回家已经是夜深了。坐在华尔街大厦里的L先生,抬头总能看到自己35岁的主管看起来像极了一个50岁以上的人。他对自己的所从事的行业感到了深深的质疑。他不确定自己是否可以为了高薪而舍弃生活,以及在未来的某一天,是否会因这样的工作压力把身体累垮。华尔街的大楼鳞次节比,却迫使他走近了思考的死胡同。

“现在回看,没有选择金融,针对我本身来说,是因为金融技术性不够强。我觉得金融其实是运营,到最后就是去capital Sales。金融就是润滑油,必须要有机器本身。而英国最聪明的人就去帮人家理财。从社会角度看问题,其实没有真正的主流行业,德国相比就很厉害,德国日本的经济体还是比较坚挺。”他觉得相对看起来香港英国是经济体是有一些问题存在的。

因为公司就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对面,所以他每每穿过校园的时候,看到学生的身影都很是羡慕。他们从容而且专注,他们在某个领域可以钻研得很深。2005年正值谷歌上市,他非常羡慕谷歌人一边玩一边码code的工作模式。他做了一个决定,申请了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硕士的春季入学。

L先生认识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做产品”、“钻技术”二者相结合。选择哥伦比亚大学的原因再简单不过——那时只有哥伦比亚大学在收春季入学。他毫不犹豫地开始重返校园“回炉重造”。他说在大学期间没有学到什么,真正学到的东西是在研究生时期。

“回到学校”不是L先生考虑很久才做下的决定,他发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当下改变前进方向,万分幸运。很多在美留学生并大多不能选择自己的行业,因为身份的原因,不得不做着很多与自身专业无关的工作。其实走过之后再回头看,任何一种经历对今后的人生都有独特的帮助。不论走到了哪个位置或换了几个行业,积累的人生经验和知识都是成就自我的重要部分。 

金融交易员的典型工作环境

金融交易员的典型工作环境

里程碑二:中国创业潮“冲浪者”

读研期间,L先生真正学到了很多跟科研相关的内容。可他却觉得自己不能完完全全做科研,对他来说,没有任何的反馈。毕业后他又一次相当的幸运地进入了Tripadvisor。当时,公司正开展亚太地区业务,他被派往中国参与分公司的开设工作。回忆起那段日子,因为要在中国做市场,从商业拓展、机房、流量,甚至拉客户,五花八门的工作他都做了。这个时候,他带着后端的技术,真正走到了公司业务的前段。

xxxx年,恰逢中国创业浪潮。L先生现在身边的科技大牛,也都是那个时候的“冲浪者”。Tripadvisor的工作,让L先生积累了人脉和工作经验。他决定,开始创业。

这是一家xxxx(类型)的公司, 整合自己的团队、研发自己的产品。 虽然未来更多还是未知数,可是L先生团队收到了来自客户的反馈,他们利用擅长的技术不断改善产品,跟进时代创新管理观念,推动着公司稳健向好发展。L先生找寻到了自身热忱所在。

在职业生涯中,一开始就非常确定自己职业规划的人其实是极少数的。无论当下这份工作热爱与否,从中发现自己擅长的每一部分,组合并且最大化利用自身所长是最重要的。而在有其他团队成员可以互补的情况下,工作效率最大化也不再是难事。

里程碑三:从管理自己到管理1000人

一个产品从研发、设计、成型,到市场推广、客户接纳,再到后续服务,改进更新等, L先生从中学会从各个角度看事情,创建起一套立体思维。公司每一个小的突破,都源于他对产品和技术领域的深耕细作。根据不同的产品,他运用不同的策略和手法,达到迎合市场的目的,L先生也找到了属于自己公司的客户群体。当我们看到的不仅仅只有自己眼下所做的一部分,而是提高站位统筹全局的时候,便是走向了职场的成熟。L先生在创业中,学到了走向企业管理层最重要的一门功课。从聊天的过程中不难可听出,他最骄傲的也正是创业这三年。

Google 寓工作于乐模式给予L先生以启发

Google 寓工作于乐模式给予L先生以启发

公司正有气色,L先生考虑到家庭因素,在创业三年后放下了自己一手建立的公司,选择回到美国,在硅谷的创业公司做起Data Science。几年后,L先生被奥斯汀的科技公司作为管理和技术水平兼具的人才挖走,主要负责产品在线营销、品牌运营、转产品以及收购公司等工作。到现在,在他手下管理了大概1000多人,职业规划偏重在了管理方面。

对新入职场人的寄语:

L其实建议不管是任何的行业一定要从技术入手,他觉得管理运营并不是很难,除非性格很有问题,因为一旦开始做业务很难回去再重新考虑技术。他希望大家前期一定要把技术吃透,因为技术到了最后是会有很多的深度的,只有真正了解的技术的深度,再结合产品面对市场才算是真的有全面的了解。

L拿过很多大公司的工作机会,主要结合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旅游产业,另一方面是互联网。这两个不同的领域都是他所做过的,所以相对工作经验也会更多。所以每个行业只要你做过,其实就会有经验的累积。我问他在他招聘时候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他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肯干”,非技术是可以学技术的,懂技术,可以做其它的。特别是小公司,缺的不是机会,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大于能力。不要小看小公司,因为那里其实总是有机会的。职业发展本身很人为,最难得的东西,是在开始工作时候能接触到不同的东西。所以他建议不管任务如何,多去做,多去学。

后来我问他还想不想创业,他毫不犹豫的说,要是为了钱和名望他是不愿意的,但如果说为了学习,他希望再次创业。他非常鼓励年轻人创业,尤其是已经在美国的年轻人。因为他觉得在美国创业其实有很多好处,前几年学技术,把技术打扎实。在美国创业的好处其实是边际效应,在德州的边际效应更平。你住30万的房子开15分钟和100万开5分钟,区别不大。吃的差别也不大。 (注:在微观经济学中,边际效用(英语:marginal utility),又译为边际效应,是指每新增(或减少)一个单位的商品或服务,它对商品或服务的收益增加(或减少)的效用,也即是“效用──商品或服务量”图的斜率。经济学通常认为,随着商品或服务的量增加,边际效用将会逐步减少,称为边际效应递减定律)

他还说对于中国人来说其实有一种天生的创业优势,是我们自身的危机感,总是需要做点事情并且不断的学习,这种品质,通常是其他族裔不具备的。

结束语:

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有我的感觉,认识一个朋友的时候你会觉得聊天的过程会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那些他曾到过的地方,做过的事情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你的面前。对于有些朋友,我们交往起来是点和面的相交;但或许另一些人就会是四维立体的空间。通过聊天你可以看到他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生活的热情,在我看来这些其实是很多成功人士的共性之一。每次和L先生聊天,我都会学到太多东西:不管是是对人还有对事情的态度,他永远都让我对世界有不同的发现。

L对我说他觉得工作和生活都是一个对自己认识的一个过程,如果迷茫的话就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迷茫最根本的原因是尝试的不够,没有找到自己想要专注的方向。人生一定要不断地探索,才能真正的找到自我。

最后我让他用三个词来形容自己,他说好奇,尝试和物质极简主义(他不断坚持学习,其实是某种意义上的理想主义)。

我写这篇文章最根本的原因其实是:看到了很多刚入职场的新人,对自己工作的迷茫,太过于计较投入产出比。在现在这个社会,其实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只要投入,最后的结果是自己的强大。这一刻或许你还在迷茫,但谁的青春不迷茫,只要专注肯干,保有最初的好奇心,那么我们定会在职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祝愿所有的职场新人,或者正在处于迷茫的职场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努力前行。

【人物专访】奥斯汀知名美食博主Koko——感谢热爱,感谢自己的一路狂奔

【人物专访】奥斯汀知名美食博主Koko——感谢热爱,感谢自己的一路狂奔

【人物专访】德州首府新闻创刊人Paul-逆向思考,迈向前程

【人物专访】德州首府新闻创刊人Paul-逆向思考,迈向前程